5月17日,“廈門號”揚帆美洲100周年紀念學術交流座談會在廈舉行。
會上,海洋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文史專家、船舶專家、收藏家、文旅影視人士等齊聚一堂,多視點、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探討“廈門號”在港口航海、造船工藝、地名文化、形象傳播、符號價值等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
我院黨委書記陳一端展示并介紹了我院“廈門號”木質船模。他指出,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始終牢記校主陳嘉庚先生“開拓海洋,培育專才”的建校誓言,海洋文化流淌在學校百年辦學脈絡的“藍色血液”。學校將海洋特色文化的育人元素融入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推進帆船文化進校園、進專業、進課堂,校內建有世界船模文化展覽館,校外建有多個大學生帆船運動基地。學校將海上帆船體驗課納入學生海洋特色文化必修課,開展“理論+實踐”雙軌制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親近海洋、熱愛海洋,培養納海胸懷和拼搏斗志。近5年,學校帆船運動項目蓬勃發展,先后斬獲中國俱樂部杯帆船挑戰賽、環海南島大帆船賽、青島城市國際俱樂部杯帆船賽等賽事冠亞季軍獎杯30余座,學校居全國水上運動強校行列。當前,學校正在積極籌建高水平海洋職業大學,我們將謹記習近平總書記“春風化雨桃李滿園”的殷切囑托,弘揚嘉庚精神,秉承“誠毅”校訓,為把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海洋職業大學而努力奮斗。
我院兼職教授、水上運動顧問魏軍船長于2011年至2012年帶領新“廈門號”西式現代帆船環球航行。他提到,10年前,學帆船、愛帆船、愛航海的一群人出發了,航行23600多海里,穿過了合恩角、好望角,穿過了南太平洋,船隊的國旗、航行日記及航行物品,永久地存放在國家航海博物館,這是廈門的榮譽。這一路航行中,學習國外航海文化,傳播我國航海文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強大,將航海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看到青少年學帆船的成長,也體會到了傳播帆船文化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據了解,一百年前的今天,1922年5月17日,一艘以Amoy(“廈門號” )命名的帆船,由一位出生于荷蘭的丹麥船長喬治沃德和惠安工匠共同在廈門港打造完成,并由沃德船長和他的中國太太阿玉及9歲的兒子鮑勃舉家駕駛,由廈門港出發,歷時兩年(1922年5月17日至1924年6月3日)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航行1萬8千英里先后到達加拿大維多利亞港和美國紐約港?!皬B門號”所經之處無不引起轟動。美國《紐約時報》、英國《THE WIDE WORLD MAGAZINE》 等報紙、雜志進行了大幅報道?!皬B門號”被譽為“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第二任船長尼爾森專門撰寫了《THESTORYOFTHEAMOY》一書。國外媒體對“廈門號”關注和報道持續了四十多年,發行出版了大量明信片和紀念品。
沃德船長(中)和妻子(右二)、兒子(左一)
“廈門號”在美國紐約
本次研討會由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洋文化與旅游學院等單位承辦。
?。?/span>撰稿 何燕真 程欣然)